一、喜忧参半的“百家争鸣”
(一)百家争鸣的局面
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有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根本上说,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来源于对社会政治,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的观察。也就是说,不同的人看到的马克思主义有所不同,原因是不同的人所看到的社会是不同的。如此,对社会有相同的观点,用相同的视角看世界的人,对马克思主义有共同的理解,继而形成派别或团体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通过对社会的观察,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,思考改造社会,造福社会的方法,这一过程便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。当代左翼青年的进步之处就在于,他们懂得“理论结合实际”这一原则,以这一原则为基础,形成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,这一现状是值得欣慰的。也正因为如此,当代左翼青年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
(二)因何而喜,因何而忧
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武器,它的锋刃就在于直击社会的黑暗,哪里有不公,马克思主义就出现在哪里,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无情的批判,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受到欢迎的原因。拿起马克思主义这把武器的人,必然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,且不愿对其妥协,这是进步的象征,洋溢着革命热情,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青年们,是社会变革的最重要力量。不同的人群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认识,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同领域,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,都有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地。社会也是因为变革与改良才能焕发活力,变得日趋完善,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百家争鸣,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。有一批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维社会提供动力,这想必是可喜的。
然而纵观世界,社会主义政权还是远远少于资本主义政权。这意味着左翼势力,马克思主义者们需要更加团结,建设好社会主义政权。而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见解的群体,互相甚至存在矛盾。同样是马克思主义者,却不能团结起来,建设共同的目标,对于社会主义政权及其运动是堪忧的。毛泽东同志曾主张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”,如今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仍然要坚持这一原则。
要团结人民,团结致力于改良社会的人们,就更需要团结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志们。同样作为马克思的学生,马克思主义者们还是需要求同存异,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。马克思主义者内部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,不能与马克思主义者调和的,那么他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,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。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导致了马克思主义者内部的矛盾,实在是忧中有喜,喜中有忧。而因这种矛盾产生的不同派别,以及这些派别产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,笔者将在下一节详细论述。
笔者:第一次写文经验不足嗷_(:з」∠)_实在是想讨论下如今“左圈”的一些现状。只能说,懂得都懂。互相开除左籍,实在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该有的样子。经验不足,知识匮乏,理论欠缺,各种不足望诸位先辈后辈们指教。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话欢迎评论,可以的话我就把这篇更完()
最后感谢同志们读完!